Science转化医学:为何杀微生物剂杀不了HIV

  • 杀微生物剂,HIV
  • 生物通

杀微生物剂(microbicide)是一种可以阻断HIV性传播的外用药剂。在人类与HIV的战争中,杀微生物剂曾被认为是避孕套的理想替代品。然而,这种药剂虽然在实验室里取得了成功,但它们的临床试验大多遭遇了滑铁卢。

Gladstone研究所和Ulm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精液是导致杀微生物剂失效的罪魁祸首,这项研究发表在十一月十二日的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上。

“许多在实验中有效的HIV药剂,无法在现实世界发挥自己的效力。我们的研究显示,这个问题与精液有很大的关系,”文章的第一作者Nadia Roan博士说。“我们之前的工作表明,精液能促进HIV的感染。现在我们认识到,这还会显著降低杀微生物剂的抗病毒效力。”

研究人员进行了两组实验,一组用HIV处理细胞,另一组用HIV和精液处理细胞。他们在这两组细胞中测试了多种靶标HIV的杀微生物剂。研究显示,接触过精液的细胞中HIV感染率更高(差不多高十倍),而杀微生物剂的效力比另一组低二十倍。

精液对HIV感染的促进作用,依赖于一种被称为淀粉样纤维的蛋白聚合物。这些纤维结合HIV使病毒簇集起来,增强了它们贴附和感染宿主细胞的能力,也减弱了杀微生物剂的抗病毒能力。(延伸阅读:PNAS:DNA修复有望根除HIV )

“由此可见,靶标精液中的淀粉样纤维,可以提高HIV药剂的抗病毒能力。下一步我们将会开发药物或药物组合,同时靶标HIV病毒和淀粉样纤维,并测试它们的效果。另外,鉴于精液是HIV传播的主要媒介,未来的杀微生物剂测试应当在精液环境中进行,以便更好的反映它们在现实中的活性,”文章的资深作者,Ulm大学的Jan Munch博士说。

研究人员认为,是精液促进HIV感染的能力,影响了杀微生物剂的效果。为了证明这一点,他们用射精管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的精液重复了上述实验,因为这些患者的精液无法促进HIV感染。研究显示,不能促进病毒感染的精液,也不会降低杀微生物剂的抗病毒效力。

绝大多数杀微生物剂靶标病毒本身,试图破坏或阻断病毒感染细胞的能力。但它们的抗病毒能力,无法抗衡被精液增强的HIV。研究人员还发现,作用于宿主细胞的杀微生物剂(Maraviroc),不会受到精液的影响。

“这项研究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文章的另一位资深作者,Gladstone研究所的Warner Greene博士说。“开发杀微生物剂最初是为了帮助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女性,因为她们往往无法对安全性行为进行交涉。然而,第一代杀微生物剂大多没什么效果,有的还会促进病毒的传播。这项研究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把抗病毒药物和淀粉样蛋白抑制剂结合起来,将成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

本文链接:http://cn.chemcd.com/news/7518.html

本文为CHEMCD编译整理,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并附原文链接。

分类

相关资讯

美国批准精准治疗药物,通过靶向基因变异“击退”白血病

近日,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了一种靶向治疗新药,用于治疗有FLT3基因变异的成人复发性或难治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FDA官方网站显示,该药物名为Xospata,有效成分为gilteritinib。”12月2日,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肿瘤血液科主任医师董文川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天演药业抗肿瘤激动性抗体新药获美国FDA批准临床试验

致力于成为“全球尖端原创抗体一流品牌”的生物药企天演药业近日宣布,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同意其一款新药开展药物临床实验,该代号为ADG106的激动性抗体药物被获准用于治疗晚期实体肿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

Nature:大规模癌症调查重要发现

  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医学科学家们发现,在我们基因组中一些重要的区域DNA修复受损,进一步揭示了人体修复DNA损伤的能力。

第二军医大学:为何男性更容易患肝癌

  肝细胞癌(HCC)是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类型, 也是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之一。众所周知,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上HCC,但科学家们一直不清楚其中的原因。第二军医大学的研究团队最近在Oncogene杂志发表文章指出,HCC性别差异与长非编码RNA FTX(lnc-FTX)有关。

中科院团队发表癌症表观遗传学研究

  MicroRNA(miRNA)异常表达是癌症的一个重要标志,但人们对其中的分子机制还知之甚少。中科院上海生化细胞所的研究团队最近在Oncogene杂志发表文章,揭示了miR-506的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及其在胰腺癌中的功能意义。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科院上海生化细胞所的刘默芳研究员。

低价让我们无药可医?

  近日,美国卫生系统药师协会对外公布了一组美国药物短缺数据,从抗癌药物,到普通疫苗、抗生素,157种药物均出现在短缺名单中。数据暴露出病患面临无药可医的状况,这引起各界关注。

中国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研究再引伦理争议

  中国科研人员对人类胚胎基因进行编辑的研究再次在国际上引发关注。整整一年前,中山大学科研人员的类似研究在国际上掀起巨大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