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智能手机能帮助诊断癌症

  • 智能手机,诊断癌症,农村医疗
  • 科技日报

通过计量与细胞结合的肿瘤标记靶向微珠的数量,D3系统能像传统病理检查一样,区分活检样本的风险高低。

科技日报北京4月14日电 (记者常丽君)最近,美国麻省总医院(MGH)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的诊断平台,能利用智能手机对肿瘤及其他疾病做出快速、精确的分子诊断,为缺乏先进医疗技术的地区带来好处。相关论文在线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该平台称为数字衍射诊断系统(D3),它将一个拍摄组件装在标准智能手机上,通过全息摄影记录下高分辨率图像数据,并将这些数据上传,经安全、加密的云端服务器对图形数据处理分析,然后把结果迅速返回医疗点。D3系统视野比传统显微镜更大,能记录血液或组织样本中超过10万个细胞的数据。

“癌症造成的全球负担,在许多地区限制人们得到病理检查服务。新兴的细胞剖面技术增加了对低成本、便携式快速诊断方法的需求。”论文合著者、MGH癌症中心与系统生物学中心医学博士塞萨尔?卡斯特罗说,他们开发的这一平台能以极低成本提供诊断所需的基本特征。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13日报道,D3系统的分析原理是,用结合了已知癌症相关分子的微珠给血液或组织样本作标记,拍摄图像上传到服务器后,通过分析微珠生成的衍射图案,探测是否存在特殊分子。微珠的大小、涂层各不相同,能生成独特的特征标识,D3平台的数字算法能区分细胞和微珠,分析10兆数据用时不到1/900秒。

在对癌细胞系的试验中,研究人员对25名妇女的宫颈活检样本进行了分析,D3系统能迅速可靠地把样本分为高风险、低风险或良性三类;对于细针淋巴腺活检样本分析,能精确区分4种病人。结果均被传统的病理检查证实。结合蛋白质分析,系统还能灵敏地探测DNA,如人类乳头状瘤病毒等。在这些测试中,可在1小时内得到化验结果,每次只需1.8美元,今后价格还会进一步下降。

“我们期望D3平台能增加癌症筛查的广度和深度,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下切实可行,让人们能负担得起。”论文高级作者、MGH系统生物学中心主管拉尔夫?维斯莱德说,手机技术在全球日益普及,利用这种优势,我们的系统能帮助选择治疗方案,减少因病理检查缺乏而导致的延误,减少病人定期复查的需求。

另一名论文高级作者海克?李指出,这一技术未来发展重在三个方面:一是研究D3平台分析其他疾病媒介的蛋白质和DNA标记的能力,包括传染性病原体和过敏原;二是将软件与更大的数据库结合;三是在发展中国家或农村医疗站点指导临床研究,通过远程信息共享实现家庭检查。MGH已经提出了涵盖D3技术在内的专利申请。

本文链接:http://cn.chemcd.com/news/13078.html

本文为CHEMCD编译整理,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并附原文链接。

分类

相关资讯

美国批准精准治疗药物,通过靶向基因变异“击退”白血病

近日,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了一种靶向治疗新药,用于治疗有FLT3基因变异的成人复发性或难治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FDA官方网站显示,该药物名为Xospata,有效成分为gilteritinib。”12月2日,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肿瘤血液科主任医师董文川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天演药业抗肿瘤激动性抗体新药获美国FDA批准临床试验

致力于成为“全球尖端原创抗体一流品牌”的生物药企天演药业近日宣布,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同意其一款新药开展药物临床实验,该代号为ADG106的激动性抗体药物被获准用于治疗晚期实体肿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

Nature:大规模癌症调查重要发现

  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医学科学家们发现,在我们基因组中一些重要的区域DNA修复受损,进一步揭示了人体修复DNA损伤的能力。

第二军医大学:为何男性更容易患肝癌

  肝细胞癌(HCC)是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类型, 也是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之一。众所周知,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上HCC,但科学家们一直不清楚其中的原因。第二军医大学的研究团队最近在Oncogene杂志发表文章指出,HCC性别差异与长非编码RNA FTX(lnc-FTX)有关。

中科院团队发表癌症表观遗传学研究

  MicroRNA(miRNA)异常表达是癌症的一个重要标志,但人们对其中的分子机制还知之甚少。中科院上海生化细胞所的研究团队最近在Oncogene杂志发表文章,揭示了miR-506的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及其在胰腺癌中的功能意义。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科院上海生化细胞所的刘默芳研究员。

低价让我们无药可医?

  近日,美国卫生系统药师协会对外公布了一组美国药物短缺数据,从抗癌药物,到普通疫苗、抗生素,157种药物均出现在短缺名单中。数据暴露出病患面临无药可医的状况,这引起各界关注。

中国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研究再引伦理争议

  中国科研人员对人类胚胎基因进行编辑的研究再次在国际上引发关注。整整一年前,中山大学科研人员的类似研究在国际上掀起巨大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