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耳瑞格非尼获欧盟批准用于胃肠道间质瘤治疗

  • 伊马替尼,拜耳,舒尼替尼,结直肠癌,瑞格非尼
  • 丁香园

7月30日,拜耳肿瘤药物瑞格非尼获欧盟委员会批准用于之前使用伊马替尼和舒尼替尼治疗后肿瘤再次出现恶化或对两款药物无法耐受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胃肠道间质瘤(GIST)成年患者治疗。

瑞格非尼获批用于GIST是基于关键3期研究(GRID)结果,结果证实瑞格非尼用于之前治疗后疾病出现恶化GIST患者时,与安慰剂相比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具有统计学意义。瑞格非尼已在欧盟获批用于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患者治疗。

“瑞格非尼已在全球几个国家获批用于GIST,包括美国和日本,我们很高兴为欧洲的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选择,用于这种罕见并且无情的癌症,” 拜耳医疗执行委员会成员Moeller博士称。“在拜耳,我们致力于探索不同肿瘤的解决方案,推动创新以满足医师及患者未满足的需求。”

“GIST是一种高度侵袭性癌症,它可以潜伏多年不被发现,但当确诊时,多数患者已进展到疾病的晚期阶段。存活率较低,伊马替尼与舒尼替尼之后的治疗有限,” GRID研究者Yves-Blay表示称。“3期试验GRID证实,瑞格非尼用药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是安慰剂的5倍还多,对那些疾病已恶化的患者有明显的改善。”

关键3期研究GRID的结果表明,瑞格非尼加最佳支持治疗(BSC)与安慰剂加BSC相比,可明显改善之前用伊马替尼和舒尼替尼治疗过的转移性和/或不可切除GIST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使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73%。瑞格非尼治疗组平均PFS为4.8个月,相比之下,安慰剂组为0.9个月。PFS增加是一致的,并与患者年龄、性别、地理区域、之前治疗方式或ECOG评分无关。

在临床试验中,瑞格非尼组最常见的不良事件有衰弱/疲劳、手足皮肤反应(HFSR)/ 手足综合征(PPE)、腹泻、食欲及食物摄入量下降、高血压、粘膜炎、言语障碍、感染、疼痛、体重下降,胃肠道和腹部疼痛、皮疹、发烧和恶心。

瑞格非尼治疗患者中最严重不良药物反应有肝毒性、出血、胃肠道穿孔。瑞格非尼治疗患者不良事件通常发生在早期(两个治疗周期的第一个周期),因此建议密切监测病人。

GRID研究的完全结果在2012年6月份的第48届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发布,并发表在2012年11月的Lancet上。瑞格非尼已在几个国家以Stivarga®为商品名获批准用于GIST治疗,包括美国和日本。在全球60个国家,这款药物还被批准用于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治疗,包括在美国、欧洲和日本。

本文链接:http://cn.chemcd.com/news/1618.html

本文为CHEMCD编译整理,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并附原文链接。

分类

相关资讯

美国批准精准治疗药物,通过靶向基因变异“击退”白血病

近日,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了一种靶向治疗新药,用于治疗有FLT3基因变异的成人复发性或难治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FDA官方网站显示,该药物名为Xospata,有效成分为gilteritinib。”12月2日,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肿瘤血液科主任医师董文川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天演药业抗肿瘤激动性抗体新药获美国FDA批准临床试验

致力于成为“全球尖端原创抗体一流品牌”的生物药企天演药业近日宣布,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同意其一款新药开展药物临床实验,该代号为ADG106的激动性抗体药物被获准用于治疗晚期实体肿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

Nature:大规模癌症调查重要发现

  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医学科学家们发现,在我们基因组中一些重要的区域DNA修复受损,进一步揭示了人体修复DNA损伤的能力。

第二军医大学:为何男性更容易患肝癌

  肝细胞癌(HCC)是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类型, 也是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之一。众所周知,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上HCC,但科学家们一直不清楚其中的原因。第二军医大学的研究团队最近在Oncogene杂志发表文章指出,HCC性别差异与长非编码RNA FTX(lnc-FTX)有关。

中科院团队发表癌症表观遗传学研究

  MicroRNA(miRNA)异常表达是癌症的一个重要标志,但人们对其中的分子机制还知之甚少。中科院上海生化细胞所的研究团队最近在Oncogene杂志发表文章,揭示了miR-506的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及其在胰腺癌中的功能意义。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科院上海生化细胞所的刘默芳研究员。

低价让我们无药可医?

  近日,美国卫生系统药师协会对外公布了一组美国药物短缺数据,从抗癌药物,到普通疫苗、抗生素,157种药物均出现在短缺名单中。数据暴露出病患面临无药可医的状况,这引起各界关注。

中国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研究再引伦理争议

  中国科研人员对人类胚胎基因进行编辑的研究再次在国际上引发关注。整整一年前,中山大学科研人员的类似研究在国际上掀起巨大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