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军医大学:为何男性更容易患肝癌

  • 肝癌,肿瘤,抑制
  • 生物通

肝癌是一种预后很差的常见恶性肿瘤。我国是肝癌高发国家,每年约有11万人死于这种疾病。肝细胞癌(HCC)是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类型, 也是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之一。众所周知,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上HCC,但科学家们一直不清楚其中的原因。第二军医大学的研究团队最近在Oncogene杂志发表文章指出,HCC性别差异与长非编码RNA FTX(lnc-FTX)有关。

lnc-FTX是转录自X染色体失活中心的XIST(X-inactive-specific transcript)调控因子。第二军医大学的孙树汉教授领导研究团队,在HCC中分析了lnc-FTX的表达和功能。他们发现,lnc-FTX在女性肝脏中表达水平更高。与正常肝脏组织相比,HCC组织的lnc-FTX水平显著下调。lnc-FTX高水平表达的HCC患者存活时间更长。

进一步研究表明,lnc-FTX通过竞争miR-374a约束Wnt/β-catenin信号活性,抑制HCC细胞的EMT转化和侵袭。lnc-FTX还能结合DNA复制许可因子MCM2,阻碍DNA复制并抑制HCC细胞增殖。由此可见,lnc-FTX在HCC中起到了肿瘤抑制子的作用,有望帮助人们更好的治疗HCC。

孙树汉教授的研究成果曾入选Cancer Cell杂志2014年最受欢迎的研究论文。他们发现了一种表达于人肝癌细胞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ATB。这种lncRNA在肝细胞癌转移时上调,而且和患者预后差有关。研究显示,lncRNA-ATB可以结合miR-200上调ZEB1和ZEB2,进而诱导EMT转化和细胞侵袭。文章指出,lncRNA-ATB通过直接结合其他RNA分子调控肿瘤微环境,促进肝癌的早期侵袭及晚期定植,可以成为对抗肝细胞癌转移的潜在靶标。

近年来人们发现,γ-氨基丁酸(GABA)对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有调控作用。在肿瘤组织中,GABA及其合成酶GAD1(谷氨酸脱羧酶1)的表达水平显著增加。不过,人们对这一现象背后的机制还知之甚少。孙树汉教授及其同事在Oncogene杂志上发表文章,阐明了癌细胞DNA甲基化重新激活GAD1的具体机制。

孙树汉教授课题组此前还应用Arraystar Mouse LncRNA芯片,首次揭示了长链非编码RNA在肝再生过程中的作用。他们发现,lncRNA-LALR1在肝再生过程中通过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了肝细胞增殖。该研究成果刊登在国际顶级杂志Hepatology上。

本文链接:http://cn.chemcd.com/news/26984.html

本文为CHEMCD编译整理,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并附原文链接。

Categories

related_news

美国批准精准治疗药物,通过靶向基因变异“击退”白血病

近日,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了一种靶向治疗新药,用于治疗有FLT3基因变异的成人复发性或难治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FDA官方网站显示,该药物名为Xospata,有效成分为gilteritinib。”12月2日,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肿瘤血液科主任医师董文川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天演药业抗肿瘤激动性抗体新药获美国FDA批准临床试验

致力于成为“全球尖端原创抗体一流品牌”的生物药企天演药业近日宣布,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同意其一款新药开展药物临床实验,该代号为ADG106的激动性抗体药物被获准用于治疗晚期实体肿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

Nature:大规模癌症调查重要发现

  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医学科学家们发现,在我们基因组中一些重要的区域DNA修复受损,进一步揭示了人体修复DNA损伤的能力。

第二军医大学:为何男性更容易患肝癌

  肝细胞癌(HCC)是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类型, 也是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之一。众所周知,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上HCC,但科学家们一直不清楚其中的原因。第二军医大学的研究团队最近在Oncogene杂志发表文章指出,HCC性别差异与长非编码RNA FTX(lnc-FTX)有关。

中科院团队发表癌症表观遗传学研究

  MicroRNA(miRNA)异常表达是癌症的一个重要标志,但人们对其中的分子机制还知之甚少。中科院上海生化细胞所的研究团队最近在Oncogene杂志发表文章,揭示了miR-506的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及其在胰腺癌中的功能意义。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科院上海生化细胞所的刘默芳研究员。

低价让我们无药可医?

  近日,美国卫生系统药师协会对外公布了一组美国药物短缺数据,从抗癌药物,到普通疫苗、抗生素,157种药物均出现在短缺名单中。数据暴露出病患面临无药可医的状况,这引起各界关注。

中国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研究再引伦理争议

  中国科研人员对人类胚胎基因进行编辑的研究再次在国际上引发关注。整整一年前,中山大学科研人员的类似研究在国际上掀起巨大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