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邓兴旺教授发表本月第3篇PNAS文章

  • PNAS文章,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生物学家
  • 生物通

北京大学的邓兴旺(Xing Wang Deng)教授是世界著名的生物学家,其长期从事植物分子遗传及生理学方面的研究,多次在Cell、Science、Nature等世界权威刊物上发表很有影响的学术文章。并于去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7月28日,邓兴旺课题组发表论文证实,远红外光下光感受器配体FHY1发挥独立的作用参与了基因调控和植物发育。这是本月邓兴旺教授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的第三项研究成果(延伸阅读:北大邓兴旺教授7月连发两篇PNAS文章)。

光是植物生长发育的主要环境影响因素之一,而且是作物产量的重要决定因子。植物几乎能够感受各种层次的光,包括光照方向、光照持续时间、光量度以及光的波长。而感受这些光主要是通过三种光受体,分别为隐花色素受体、向光色素受体和光敏色素受体。隐花色素和向光色素受体吸收的是蓝光和紫外光A区域的光线,而光敏色素主要吸收的是红光和远红光波长的光。

在这些光受体中,对光敏色素受体的作用特点研究的最为清楚。在拟南芥中有五种不同的光敏色素,分别被命名为phyA到phyE。这些光敏色素受体在不同的光形态建成反应中所起的作用有时是不同的,有时有部分的冗余甚至相反的作用。PHYB到PHYE 的基因表达产物主要是在连续的红光和白光的光照条件下调控各种光反应。PhyA主要在各种远红外光调控的反应中起作用。

随着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研究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模式植物拟南芥的大量研究,已建立起了phyA信号传导的框架。phyA的配体FHY1参与到了phyA信号的每一个步骤中,包括phyA核易位、与转录因子的互作,以及促进了phyA与大量在响应环境刺激中起至关重要作用的相关基因启动子结合。然而,目前尚不清楚在远红外光照射后FHY1是否还发挥了其他的作用。

在这篇新文章中,研究人员通过ChIP-seq分析以及比较FHY1相关位点和phyA相关位点,全面地鉴别了FHY1染色质结合位点,证实核FHY1可以独立于phyA或是与phyA协同作用来激活不同靶基因的表达。他们还确定了phyA也可以独立于FHY1调控phyA特异性的靶基因。

此外,研究人员还证实了独立的FHY1核信号参与了植物发育的一些至关重要的方面,特别是在盐胁迫期间远红外光下抑制了种子萌发。值得注意的是,在共同以及独特的FHY1和/或phyA相关基因中顺式元件 ( cis-element )及转录因子差异性,表明了独立及协调的FHY1和phyA信号通路的复杂性。

新研究阐明了phyA或FHY1响应远红外光信号发挥各自功能的分子机制,揭示出了除当前已知在phyA依赖性的光形态发生中的作用外,FHY1从前未知的一些功能方面。

本文链接:http://cn.chemcd.com/news/1422.html

本文为CHEMCD编译整理,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并附原文链接。

分类

相关资讯

美国批准精准治疗药物,通过靶向基因变异“击退”白血病

近日,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了一种靶向治疗新药,用于治疗有FLT3基因变异的成人复发性或难治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FDA官方网站显示,该药物名为Xospata,有效成分为gilteritinib。”12月2日,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肿瘤血液科主任医师董文川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天演药业抗肿瘤激动性抗体新药获美国FDA批准临床试验

致力于成为“全球尖端原创抗体一流品牌”的生物药企天演药业近日宣布,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同意其一款新药开展药物临床实验,该代号为ADG106的激动性抗体药物被获准用于治疗晚期实体肿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

Nature:大规模癌症调查重要发现

  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医学科学家们发现,在我们基因组中一些重要的区域DNA修复受损,进一步揭示了人体修复DNA损伤的能力。

第二军医大学:为何男性更容易患肝癌

  肝细胞癌(HCC)是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类型, 也是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之一。众所周知,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上HCC,但科学家们一直不清楚其中的原因。第二军医大学的研究团队最近在Oncogene杂志发表文章指出,HCC性别差异与长非编码RNA FTX(lnc-FTX)有关。

中科院团队发表癌症表观遗传学研究

  MicroRNA(miRNA)异常表达是癌症的一个重要标志,但人们对其中的分子机制还知之甚少。中科院上海生化细胞所的研究团队最近在Oncogene杂志发表文章,揭示了miR-506的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及其在胰腺癌中的功能意义。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科院上海生化细胞所的刘默芳研究员。

低价让我们无药可医?

  近日,美国卫生系统药师协会对外公布了一组美国药物短缺数据,从抗癌药物,到普通疫苗、抗生素,157种药物均出现在短缺名单中。数据暴露出病患面临无药可医的状况,这引起各界关注。

中国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研究再引伦理争议

  中国科研人员对人类胚胎基因进行编辑的研究再次在国际上引发关注。整整一年前,中山大学科研人员的类似研究在国际上掀起巨大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