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行评议论文,免费论文,欧盟

2007~2012年间发表的同行评议论文已经有过半可在网上免费获取,比去年又有所增长。但是报告同时强调了近年来文章可用性的下降,因为很多文章都是经过长时间延迟后方可免费获取。

Read more

  • 黑色素瘤的血管,新癌细胞

  UNC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黑色素瘤的血管中鉴定了一种此前未知的新癌细胞,这些癌细胞在肿瘤血管壁上伪装成非癌性内皮细胞。研究显示,新发现的黑色素瘤细胞能帮助肿瘤抵抗阻断血管生成的药物,相关论文发表在十月二十二日的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

Read more

  • 抗生素,细菌传播,PNAS,疾病传播

有些感染病原菌的人,会将病菌传播给其他人,而自己却没有症状。现在,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知道了其中的原因。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4年10月20日的《PNAS》。

Read more

  • 范式转变,钾离子通道机制,钾通道

来自邓迪大学、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哥根廷大学和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观察发现钾通道中的离子透入并不遵循以往预测的信号通路。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

Read more

  • 金银花,甲流病毒,金银花煎剂

10月7日,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张辰宇团队在国际顶尖学术杂志《细胞研究》上发表文章,揭示了一种植物微小核糖核酸(MIR2911)直接靶向甲型流感病毒,包括H1N1,H5N1和H7N9等。金银花中富含这种微小核糖核酸,小鼠摄入金银花汤剂后,可降低包括H5N1在内的多种流感病毒的致死率,并预防其

Read more

  • 喹唑啉,苯并咪唑,喹诺酮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龙亚秋研究组基于氧化偶联反应的机理,精巧地设计了N-烷基-N'-苯基甲脒底物,第一次实现了通过溶剂极性或氧化剂体系调控sp3 C?H/sp2 C?H或N?H/sp2 C?H的直接偶联,从而选择性合成喹唑啉和苯并咪唑。

Read more

  • 渐冻人,ALS病因,TSRI,伯克利实验室

最近,由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TSRI)、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伯克利实验室)和其他机构开展的一项最新研究,揭示了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也称为Lou Gehrig病)的一个原因。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最近的《PNAS》杂志。

Read more

  • 抗生素,耐药性,细菌,红霉素

多重耐药性细菌病原体,对几乎所有可用的抗生素都不敏感,是当今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挑战。各种抗生素的耐药性是如何发展的?这个问题是德国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大学生物化学家Daniel Wilson及其同事的研究重点。在最近的《Molecular Cell》杂志中,他和他的研究小组利用高分辨率的低温电

Read more

分类

最新资讯

美国批准精准治疗药物,通过靶向基因变异“击退”白血病

近日,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了一种靶向治疗新药,用于治疗有FLT3基因变异的成人复发性或难治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FDA官方网站显示,该药物名为Xospata,有效成分为gilteritinib。”12月2日,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肿瘤血液科主任医师董文川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天演药业抗肿瘤激动性抗体新药获美国FDA批准临床试验

致力于成为“全球尖端原创抗体一流品牌”的生物药企天演药业近日宣布,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同意其一款新药开展药物临床实验,该代号为ADG106的激动性抗体药物被获准用于治疗晚期实体肿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

Nature:大规模癌症调查重要发现

  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医学科学家们发现,在我们基因组中一些重要的区域DNA修复受损,进一步揭示了人体修复DNA损伤的能力。

第二军医大学:为何男性更容易患肝癌

  肝细胞癌(HCC)是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类型, 也是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之一。众所周知,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上HCC,但科学家们一直不清楚其中的原因。第二军医大学的研究团队最近在Oncogene杂志发表文章指出,HCC性别差异与长非编码RNA FTX(lnc-FTX)有关。

中科院团队发表癌症表观遗传学研究

  MicroRNA(miRNA)异常表达是癌症的一个重要标志,但人们对其中的分子机制还知之甚少。中科院上海生化细胞所的研究团队最近在Oncogene杂志发表文章,揭示了miR-506的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及其在胰腺癌中的功能意义。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科院上海生化细胞所的刘默芳研究员。

低价让我们无药可医?

  近日,美国卫生系统药师协会对外公布了一组美国药物短缺数据,从抗癌药物,到普通疫苗、抗生素,157种药物均出现在短缺名单中。数据暴露出病患面临无药可医的状况,这引起各界关注。

中国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研究再引伦理争议

  中国科研人员对人类胚胎基因进行编辑的研究再次在国际上引发关注。整整一年前,中山大学科研人员的类似研究在国际上掀起巨大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