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乳腺癌,中国人群,基因突变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发病数第一、死亡人数第二的肿瘤,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近年不断增高。相比于欧美国家,中国乳腺癌患者的患癌年龄普遍提前10年左右,并且更多比例的患者发病早于40岁。

Read more

  • 甲型H1N1流感,集成创新性研究,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传染病防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下,我国建立了举国体制集成创新性的传染病防控综合技术平台。依托传染病防控综合技术平台,针对防控各个阶段中的关键性科学问题,开展全国多学科集成大协作攻关研究,这是首次对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有效防控及集成创新性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Read more

  • 科技部,863计划,973计划,火炬计划

今天,科技部在其官方网站发布的《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称,政府将通过撤、并、转等方式,对现有科技计划进行整合,其中就包括人们熟知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

Read more

  • 朱志远,中科院上海分院,詹文龙

1月6日,中科院上海分院领导干部调整宣布大会在上海举行。中科院人事局局长李和风宣布任命通知:朱志远任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长。中科院副院长詹文龙,中科院原副院长、上海科技大学校长江绵恒,以及中科院人事局、上海市科技党委相关领导出席了大会。

Read more

  • 2014年,最受瞩目的科学丑闻事件

  12月25日,The scientist网站在一篇新闻评论中列出了2014年最受瞩目的科学丑闻事件,包括一种创新性细胞重编程方法的公布及论文撤稿;一家著名同行评议网站遭到起诉;以及美国联邦机构发生多起生物安全事故等。

Read more

  • 气味,好与坏,强与弱,大脑

  最近,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化学生态学研究所的科学家发现,在果蝇中,气味的质量和强度可被定位在所谓的侧角(lateral horn),表明侧角的功能类似于脊椎动物大脑中的杏仁核。杏仁核在感觉印象和危险的评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侧角也可能如此。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最近的《eLife》杂志。

Read more

  • 树铭药业,中药参黄丸,抑制肿瘤,参黄丸

河南树铭药业有限公司委托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进行的一项研究实验表明,中药参黄丸在肿瘤生长过程中表现出显著的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

Read more

  • 繁殖,精子,卵子受精

最近,来自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科学家称,雄性繁殖后代的机会,可能并不是简单的比赛哪个精子先到达卵子,同时也受男性精子长度的影响。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Read more

分类

最新资讯

美国批准精准治疗药物,通过靶向基因变异“击退”白血病

近日,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了一种靶向治疗新药,用于治疗有FLT3基因变异的成人复发性或难治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FDA官方网站显示,该药物名为Xospata,有效成分为gilteritinib。”12月2日,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肿瘤血液科主任医师董文川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天演药业抗肿瘤激动性抗体新药获美国FDA批准临床试验

致力于成为“全球尖端原创抗体一流品牌”的生物药企天演药业近日宣布,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同意其一款新药开展药物临床实验,该代号为ADG106的激动性抗体药物被获准用于治疗晚期实体肿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

Nature:大规模癌症调查重要发现

  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医学科学家们发现,在我们基因组中一些重要的区域DNA修复受损,进一步揭示了人体修复DNA损伤的能力。

第二军医大学:为何男性更容易患肝癌

  肝细胞癌(HCC)是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类型, 也是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之一。众所周知,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上HCC,但科学家们一直不清楚其中的原因。第二军医大学的研究团队最近在Oncogene杂志发表文章指出,HCC性别差异与长非编码RNA FTX(lnc-FTX)有关。

中科院团队发表癌症表观遗传学研究

  MicroRNA(miRNA)异常表达是癌症的一个重要标志,但人们对其中的分子机制还知之甚少。中科院上海生化细胞所的研究团队最近在Oncogene杂志发表文章,揭示了miR-506的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及其在胰腺癌中的功能意义。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科院上海生化细胞所的刘默芳研究员。

低价让我们无药可医?

  近日,美国卫生系统药师协会对外公布了一组美国药物短缺数据,从抗癌药物,到普通疫苗、抗生素,157种药物均出现在短缺名单中。数据暴露出病患面临无药可医的状况,这引起各界关注。

中国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研究再引伦理争议

  中国科研人员对人类胚胎基因进行编辑的研究再次在国际上引发关注。整整一年前,中山大学科研人员的类似研究在国际上掀起巨大波澜。